全国戏曲会演绽放新芳华|每日关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汉剧《夫人城》剧照。 陈笛春供图

近期,全国戏曲会演圆满落幕。参加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的近20台参演剧目,整理改编的传统戏与新编历史剧的数量共占一半。此前,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的26台参演剧目中,新编历史剧、整理改编的古装戏与传统折子戏的数量加起来也占了一半。尽管这些剧的剧种风格、艺术呈现、题材内容各不相同,但都以戏曲的程式化、虚拟化等美学特质为内核进行艺术创造,为推动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整旧如旧”,感受光彩。山东梆子《豹头山》戏曲传统工架俱在,女性心理动作和人物外部动作对照强烈,让人们看到了刀光剑影中产生的美好情愫,于艺术神韵中感受人物光彩。海南省琼剧院演出的《红叶题诗》,是一出有近百年历史的传统剧目,历经不同时期的打磨,形成闲适淡雅、深邃幽远的艺术风格。此次会演,该剧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其优雅、细腻的表现特色。整场演出古典神韵依旧,又充满鲜活的现代质感,是对戏曲传统的一种高层次继承。这样的“整旧如旧”,于不露痕迹的转化创新中,达到“看山还是山”的审美效果。

“整旧如新”,去粗取精。《罗帕记》是黄梅戏经典“三绝”的剧目之一,此次会演是经由重新加工提炼而更显精粹的压缩版。剧中大幅度省略了一些次要戏份,凸显女主角的心理动作与性格特色。“逐女”一折,女主角的一系列程式化表演,让技艺成为表达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巧妙手段;结尾的开放性处理,淡化了大团圆色彩,给观众留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与情感参与度。广州粤剧院演出的《焚香记》,在沿袭旧有样貌的表演中,从原先“快意恩仇”的设定里脱离,提升了这一经典剧目的现代气质。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创作演出的《夫子正传》,从传统小戏《讨学钱》脱胎而来,但经由创作者们的再创造,超越了传统小戏的原有形式与意蕴,于命运起落间,写出了一个坚守道义之人的心路历程。作为南方片会演压轴演出的汉剧《夫人城》,取用了“三国戏”中“截斗”的戏剧内核,又在一个“城”字上做足文章,作出深度开掘,困城、愁城、围城,都指向不同人物的心理层面。这些剧目“整旧如新”,新在戏曲观念的跃升与主题开掘的深化。给予深厚的戏曲传统以思想的烛照、现代的观照,去粗取精,激浊扬清,这是传统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主要路径。

“整新如旧”,动态传承。四川南充市川剧团·川北灯戏剧团编演的《板桥卖画》,是在民间故事基础上的新编剧目,但秉承了灯戏通俗易懂、诙谐风趣的表演传统,俚语的使用活泼清新。形式感与风格化的处理,引得现场观众掌声不断,达到了“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的境界。湖北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创作演出的《唐崖土司夫人》,是对少数民族故事的全新演绎,从音乐唱腔到道白,都体现了古老剧种的韵致。这些“整新如旧”的艺术实践,让观众在接受新的故事内容表达时,品味到稀有剧种的古朴神韵。这种动态传承,是传统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独特体现。

“迭代更新”,全面出新。迭代,可以概括此次戏曲会演新编历史剧的创新态势。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和四川省川剧院联合打造的《草鞋县令》,是一部力求从形式到内容全面出新的新编历史剧。该剧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原型,注入创作者观照历史、关切当下的深度思考,塑造了一个颇具人文情怀的人物形象,写出了书生县令纪大奎深入民间的“草鞋”之旅。“我们都是百姓养,碗里装的百姓粮,身上穿的百姓衣,当官就该为民想”等感叹,经由韵味十足的道情、高腔的生动演唱,深入人心。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作演出的《苏秦》,一改传统越剧婉约柔美的风格,体现金戈铁马的磅礴气势以及合纵连横的战国风云,塑造出一个与以往不一样的“苏秦”形象,无论是对历史人物的当代诠释,还是对剧种特有的表现形态,都做出了探索创新。

这些立足于戏曲艺术本体的不同演化方法与创作途径,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有意识地着眼于自己的受众乃至培养新的观众。比如,此次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中,中青年观众居多,仅青年观众的占比就达40%,充分体现出传统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

(作者为湖北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国家一级编剧)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06日 20 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