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热资讯!苗族银饰首饰简介 无银无花不姑娘

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苗族银饰首饰简介,无银无花不姑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提起苗族姑娘,很多人会想起她们那一身形制奇特、光灿夺目的银饰装束,尤其是在“四月八”等苗家盛大的节日里,身着苗族盛装的一排排女子在人群中宛若银色的长河,伴着清脆悦耳的银佩声,气势浩荡,颇为壮观。

银饰对于苗族人来说意义非凡,无论在哪里繁衍生息,苗族银饰总能成为当地的亮点和别具风情的人文景观。在苗族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从兴盛到衰落,从水草丰茂的中原逐渐转向荒凉,银饰陪伴着苗族的祖先经历重重苦难和漫长流浪,也在迁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料图片)

苗族人的银饰情节自古有之,这与苗族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苗族祖先相信,银饰具有驱邪消灾去病的作用,因此在迁徙的过程中人们都会佩戴银饰,途中如果想要饮水,苗族先民也会将银饰放置水中,看看是否有毒。而苗族银饰大多会配有响铃,这种独特的饰物让人们在迁徙过程中哪怕走散,也能闻声寻人。

苗乡俗语说: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民间还有“无银无花,不成姑娘”的说法。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的首饰中首屈一指,妇女着盛装时必佩银饰,昂贵且繁多。有银插花、银牛角、银帽、银梳、银簪、项圈、耳环、披肩、压领、腰链、衣片、衣泡、银铃、手镯和戒指等。

一个盛装的苗族妇女,全身银饰可达二、三十斤。每逢民族节日,苗族姑娘头戴银冠,项饰银圈,身着银衣,手配银镯,脚套银链,再配上亲手挑花刺绣而成的苗衣,跳起芦笙,踩起铜鼓,银佩叮当,银光闪闪,饶有一番情趣。

银饰是苗家人财富的象征,尤其是苗乡年节,或婚嫁迎娶,苗寨便成了银的世界,这是苗家独有的“银饰文化”。从明代起,苗族银饰即在局部地区具备了识别婚否的功能,如今,这种功能已十分普及。在大多数情况下,银饰主要是用来装饰未婚女性的。多数地区的芦肇场,环佩叮当的银饰盛装代表一张通行的入场券,是向围观的后生展示自己的资格证书,否则,再俊俏的姑娘也只能做一名旁观者。

银饰在某些地区还是苗族男性的婚否标志。贵州黎平苗族男性喜戴项圈,未婚时戴三件,婚后戴一件。迸入20世纪80年代后,佩戴的圈数有所增加,末婚为五件以上,婚后为三件。

在某些苗族地区的恋俗中,银饰作为规定的示情物或定情物出现。织金苗族姑娘节日求偶时的暗示标志是一袭彩绣背扇,其上必缀一排银铃吊。姑娘身后的背扇一则展示她心灵手巧,二则暗示她具有生育能力,银饰则表现她家的富有。都匀坝固苗族青年互赠规定的银饰作为定情物,所有后生送给姑娘的定情物都是一只银八宝鞋,而所有的姑娘毫无例外地都回赠一个银烟盒。

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先后经历了从原始装饰品到岩石贝壳装饰品、从植物花卉饰品到金银饰品的演进历程,传承延续下来,才有了模式和形态基本定型的银饰,其品种式样至今还在不断地翻新,由此形成的饰品链条成为苗族社会演进的象征之一。

苗族银饰上有各种图腾和纹饰,想要了解苗族银饰代表的意义,不如先从读懂这些图腾和纹饰开始。

蝴蝶纹象征庇佑,根据苗族世代口口相传的古歌,苗族的祖先是一棵枫木。正如《苗族古歌》传唱的:“还有枫树干,还有枫树心,树干生妹榜,树心生妹留,古时老妈妈。”枫木又生出了蝴蝶妈妈。之后,蝴蝶妈妈又产下了十二颗蛋,并借由鹊宇鸟孵化出了苗族的祖先姜央等十二兄弟。于是姜央等十二兄弟便繁衍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苗族人民。

龙纹在汉族文化里象征着尊贵、威严,但在苗族则是一种随时可见,可以和各种动植物“嫁接”的一个符号。鱼纹在苗族艺术造型中是一种生殖观念的表达,象征着妇女们求孕多子的祈愿。

苗族银饰的锻造技艺有着复杂的工序流程,从起初的绘图设计到最后制作完成近30道工序。制作工艺总体分为两大类:錾刻工艺和花丝工艺。錾刻工艺多用于大件饰品,比如餐具、茶具、盘子;花丝工艺主要是配饰或者摆件,如手镯、吊坠等。

錾刻工艺包括落、点、压等八种技法,对工匠力度控制的要求很高,力度过大容易錾空,过小纹理层次不好。花丝工艺也有八种技法:堆、垒、编、织、掐、填、攒、焊。花丝工艺是一门细致入微的功夫,苗族盛装中精美逼真的图案、层叠堆垒的效果都是花丝工艺的结晶,无论是錾刻还是花丝,都需要极为细心、耐心,稍有差错就会破坏观感。

由于对银饰的大量需求,苗族银匠业极为兴旺发达。仅黔东南境内,以家庭为作坊的银匠户便成百上千,从事过银饰加工的人更是多达数干。家庭作坊多数为师徒传袭的父子组合,也有夫唱妇随的夫妻组合。这些作坊常是农忙封炉,农闲操锤,皆不脱离农事活动。

黔东南境内的苗族银匠可分为定点型和游走型两类。多数为定点型,他们在家承接加工银饰,服务于相对封闭而形成区域格局的一寨或数寨,客户毫无例外来自本系,所以,也可称之为支系内部的银匠。定点型银匠的分布和数量,依据区域环境及市场需求自然调节,以施洞、排羊、西江、湾水、王家牌等地较为典型。

游走型银匠同样以家庭为作坊,农闲季节则挑担外出,招揽生意。通常每人郡有自己的专门路线。他们并不局限只为本系或本民族加工,对沿途数百里其他分支或民族的银饰款式都了然在腑,加工起来亦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所以也可称之为地域性银匠。据调查,黔东南银匠游走足迹遍历全省,并延及广西北部及湖南西部。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银饰品都是本民族男工匠打制。论工艺,有粗件和细件之别:粗件主要是项圈、手镯,细件主要是银铃、银花、银雀、银蝴蝶、银针、银泡、银索、银链、耳坠等。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如空心、泡花的项圈、手镯,也是精工制成的作品。

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族银匠也堪称高手。苗族银匠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他们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

苗族银饰锻制工序十分的复杂,苗族的银饰最大的特别就是全部都是纯手工做的,整个工序对技术的要求十分的严格。想要做出十分精美的艺术品,工艺师必须具备十分好的耐心,否则将很难或者不可能拉出头发粗的银丝。此外,工艺师还需要兼备独特的灵感与娴熟的技术。从事锻制技艺的技术专员,都是取得了“民间工艺高级工艺师”证书持证上岗,对做一道工序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

如今,银饰成为了苗族人装点人生和美化生活的一种形式。愿流传千年的苗族银饰文化,如苗族姑娘脸上的笑容一般,灿烂不朽,熠熠生辉。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