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简讯:醉翁亭记教案优秀教学设计_醉翁亭记教案

1、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  知识目标


(相关资料图)

3、  1.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4、  2.理清故事情节,能够抓住要点复述故事内容。

5、  能力目标

6、  1.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及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结构的方法。

7、  2.理解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特点。

8、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学生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9、  教学重、难点

10、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11、  2.体会作者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12、  3.品味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及练习人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绝”。

13、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采用单口相声、快板等形式对课文中感兴趣的情节进行复述,这一环节使学生自然地感受到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然后通过拜师学艺这一环节可使学生深入地感知人物形象。这样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满兴趣与激情地去表演。学生通过口头叙述身边的奇人奇事的练习学会写人物速写。

14、  教学方法

15、  1.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趣,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

16、  2.讨论点拨法。本文文字浅显,情节简单,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可采用学生自主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7、  3.品读法。集中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句的丰富意蕴,可小组交流,口头评析,也可写短评。

18、  课时安排:

19、  1课时

20、  教学过程

21、  一、情景导入——引“奇人”

22、  设计(—)山东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奇人绝技榜中榜”,你在看电视的时候,一定有令你难忘的具有特殊本领的人,请你举一个例子。

23、  如:骑车走钢丝,徒手撕铁盆,鼻子拉汽车等。

24、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天津卫这个地方有什么奇人绝技。

25、  设计(二)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在我们市并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两位俗世奇人。

26、  二、朗读课文——说奇人

27、  1.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奇人。

28、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也可播放录音让学生仿读,标出难以认读的字词。

29、  要求:读出声调、语气,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读出单口相声的味道来。老师可先范读几段,学生再读。

30、  交流明确:

31、  字词积累。

32、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33、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4、  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宽敞明亮,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谁也不得罪。

35、  逢场作戏:碰到机会应酬一下,凑凑热闹,并不认真对待。

36、  看风使舵:比喻看情势或别人眼色行事(含贬义)。也说见风使舵。

37、  左右逢源:比喻事情随便怎么办都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

38、  2.再读课文,说奇人。

39、  教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就你喜欢的情节用快板的形式、单口相声的形式,或者是说书的形式说出来。其他同学点评。

40、  注意语气、语调、神态、动作,突出人物性格,做到声情并茂。

41、  三、合作探究——学奇艺

42、  1.语文活动设计:拜师学艺。

43、  多媒体展示:通过听以上几位同学声情并茂地话说奇人,相信你对他们也产生了兴趣,如果文中的奇人现在要招徒弟,你最想跟哪一位奇人学艺?并说说你的理由。

44、  2.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5、  3.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体会奇人之“奇”,并深入感知人物形象。

46、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47、  我拜“泥人张”为师,因为我想学他的一手绝活——捏泥人。他能从鞋底抠出一块泥巴不声不响地就捏出了海张五。

48、  我拜“泥人张”为师不但因为他有高超的技艺、无人能比,而且他行事沉稳,镇定自若,后发制人。他是一位个性内敛、应对从容的令我佩服的奇人。

49、  我拜杨七为师,因为他有绝活,能制出与众不同的茶汤。要不是他制的茶汤名声远播,中堂大人也不会来这里喝茶。

50、  师:泥人张就撮了一个海张五,你为什么就认为他技艺高超无人能比呢?

51、  讨论明确:这是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52、  我拜“好嘴杨巴”为师,因为他聪明机智、人情练达、机敏过人,被中唐大人误解后,巧妙辩解,既让对方明白其误把芝麻当脏土了,又给对方留足了面子,从而化险为夷,又获奖巨银。他是一个机警聪明、巧于辞令的奇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

53、  (教师可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引出:如何评价好嘴杨巴的圆滑、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等性格?

54、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对杨巴的圆滑、精于人情世故大加褒扬,并不是出于纯粹的道德判断。旧社会民间艺人处于社会的底层,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环境,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杨巴的圆滑、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等性格与其说是性格上的弱点,不如说是应对生存环境的特殊策略。)师:文中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那么杨巴的“好嘴”好在何处?

55、  讨论明确:从说话的难度看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可见形势紧急,千钧一发,需要“敢说”;再者,左右为难:说是芝麻,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掉脑袋,需要“巧说”;第三,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大人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56、  从说话本身看,“不知道”“不爱吃”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既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又给中堂大人留足了面子。

57、  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喜欢“赏银一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震”。

58、  这也是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59、  4.教师小结:“泥人张”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捏出“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的泥人,一言不发而以奇招制敌实在令人佩服;杨巴危难之际显身手,话虽不多,但敏捷、巧妙、适时,也是高手!值得拜师。本文中的两位奇人,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均只选一件小事来写,情节简单,但又极富戏剧性,情节一波三折、曲折有致,这也正是作者谋篇布局之奇,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借鉴。

60、  四、品评赏析——品奇语多媒体展示:《俗世奇人》所塑造的奇人形象生动,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得益于作者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人说冯骥才的语言幽默风趣,酷似单口相声;也有人说他的语言传神生动、富有表现力;还有人说他的语言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津味”十足,还有人说他用词准确凝练。请你再次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二例揣摩评析。

61、  学生思考并交流。

62、  活动成果展示:

63、  幽默风趣,单口相声风味。如“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吹,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A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64、  传神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今儿,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头次里外全新,青裤青褂,白巾白袜,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干净”。可见他俩对中堂大人的到来不是一般地重视F再如“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

65、  着实形象地写出了中堂大人当时的气愤,形势之危机,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杨巴要扭转局面作铺垫。

66、  “津味一十足。如“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为嘛?傻啦”“必须赶紧想辄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富有浓郁的天津味。

67、  用词准确凝练。如“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叭”字可以看出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再如“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中两个“找”字用得实在是妙。这本是海张五在“找乐子”,找“泥人张”的乐子,而“泥人张”便把他找乐时的丑态捏成了泥人,一个“找”字看出“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换成其他的词语就看不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

68、  五、自由探讨

69、  学生再读课文,自由质疑,可向同学、老师提问。

70、  学生可能问到的问题有:

71、  现在天津还有“泥人张”那样的高人吗?还有那样的茶汤吗?他们的技艺是否流传下来了?

72、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作者来探讨。作者冯骥才,近年来全身心投入对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现代社会进程中濒临灭绝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保护,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73、  通过探讨使大家认识到我国民间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这些遗产如今正受到巨大的冲击,我们应当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遗产。

74、  六、作业设计——联系生活,写“奇人”

75、  1.继续阅读《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目。

76、  2.学习《俗世奇人》的写法及语言,发现身边的奇人奇事,以“身边奇人之……”为题,写一篇短文。

77、  教学反思

78、  该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79、  一、通过自选方式复述课文

80、  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r解,同时,又能初步感受作者幽默、富有表现力及富有地方风味的语言。并为下一环节的“拜师学艺”作好铺垫。

81、  二、结合教材设计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地感知人物形象,并体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例、以小见大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极富戏剧性、一波兰折的情节。学习作者独具匠心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82、  三、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自然引出“关注民俗”这一话题,引起学生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并深入了解作者为保护民俗、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所作出的贡献。

83、  教学目标:

84、  识记文言字词及文学常识。

85、  品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

86、  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背诵课文。

87、  教学步骤:

88、  一、导入:

89、  同学们,走进本单元,我们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文中汲取古代文化的养分,一个个富有人格魅力的古代文人墨客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崇敬万分:陈涉不甘心受剥削命运的“鸿鹄之志”,柳宗元对民生疾苦的悲悯情怀,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陶渊明对安定平等社会的向往。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这篇美文中体会失意时的他表现出的旷达的情怀。

90、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91、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停顿,必要时再书上做标注。

92、  2.教师出示本科字词投影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93、  教师强调重点

94、  滁( ) 壑( ) 琅琊( ) 潺( ) 酿( )

95、  辄( ) 暝( ) 伛偻( ) 洌( ) 蔌( )

96、  射者中( ) 弈( ) 觥筹( ) 翳( ) 晦( )

97、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98、  4.同桌各读课文一遍,相互纠正读音错误。

99、  5.全班齐读,要求读出节奏和停顿。

100、  三、自主合作,疏通文意。

101、  1.学生结合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划出不解之处。

102、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

103、  3.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全班交流解决。

104、  4.生一人一句翻译全文,师生同为译者纠错。

105、  四、自学交流一:走近醉翁亭,感受景物之美

106、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因而醉翁亭秀丽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划出文中描绘美景的句子,大声朗读。

107、  明确;要读出醉翁的欣喜、热爱之情。

108、  学生朗读、交流、评价。

109、  2.选择其中的一幅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自然美景加以形象的描述,并给画面加一个小标题。

110、  学生交流、评价。

111、  五、自学交流二:小组合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互相交流完成下列问题。(时间5分钟)

112、  在美景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在文中画出表现作者之乐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113、  学生看书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114、  交流明确:

115、  除山水之乐外,滁人游乐,太守游乐,太守与游人“同其乐”。

116、  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醉”与“乐”呢?本文的主旨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117、  写“山水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寄托,虽然遭受贬谪,但能排除政治失意的悲愤,从山水之中自得其乐。写游人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政绩,滁人游乐是由于生活安定,太守游乐是由于政务清闲。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理想。可见,作者欣赏山间美丽的景色,与宾客喝酒游戏,对游人的快乐感到高兴,都表现出他的乐趣在于:把滁州治理好,让人民过上和平快乐的生活。这正是作者的政治理想。

118、  六、美点寻踪,当堂达标。

119、  学生仿照例句探寻本文的美点所在。

120、  例句:美在自然景物呈现的优美的意境,看那山水相映、晦明变化、四季变幻、禽鸟和鸣。

121、  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以及表现的情怀等方面展开探寻交流。

122、  七、背诵课文。

123、  学生在充分感受到作品美之所在后,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课文。

124、  八、作业布置。

125、  欧阳修的人生态度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有何不同?欧阳修的人生态度对你有何启发?

126、  教后反思:学生不同学习体验的碰撞、冲突、认同,引发学生反思不和谐的原因,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我在教学过程中,既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体验和想法,也注意调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与课文文本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以一定价值取向的文本积极地影响学生的个人情感,学生最终认识到欧阳修是为“山水之乐”和“百姓之乐”而醉,也就理解了他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127、  教学目标

128、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129、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130、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131、  教学重难点

132、  1.重点:

133、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134、  (2)积累文言词汇。

135、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136、  教学准备

137、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138、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139、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140、  设计思路

14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142、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143、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144、  教学过程

145、  第一课时

146、  一、导入

147、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148、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149、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历来脍炙人口的一篇名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

150、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151、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152、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153、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154、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55、  二、读课文

156、  1.听读。

157、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58、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159、  2.正音。

160、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161、  壑(hè) 蔚(wèi)琅琊(láng yá)潺(chán) 酿(niàng) 辄(zhé) 霏(fēi)

162、  螟(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洌(liè) 肴(yáo)蔌(sù)酣(hān)

163、  弈(yì) 觥(gōng) 颓(tui) 阴翳(yìn yì)

164、  3.学生试读课文。

165、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66、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167、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168、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69、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170、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171、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172、  4.学生互读课文。

173、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174、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175、  三、疏通全文大意

176、  1.合作学习。

177、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178、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79、  集体解难。

180、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181、  (幻灯展示。)

182、  难点提示:

183、  (1)第1自然段。

184、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185、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186、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187、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188、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189、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190、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191、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192、  饮少辄醉:辄,就。

193、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194、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195、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196、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197、  提问一 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198、  讲解 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199、  提问二 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200、  讲解 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201、  ⒊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202、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203、  4.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204、  (2)第2自然段。

205、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I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206、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207、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208、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209、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210、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211、  提问一 第二段包含几层意思?

212、  讲解 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赏获“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213、  提问二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214、  讲解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215、  3.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216、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217、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218、  教学目标

219、  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20、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21、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22、  教学重点

223、  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24、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225、  课前准备

226、  学生

227、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并准备向同学介绍,与同学交流。

228、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229、  教师

230、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准备投影或制作成课件。

231、  2.制作幻灯片。

232、  课时安排

233、  两课时

234、  第一课时

235、  教学内容

236、  合作读懂课文,熟练成诵;调动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现文章意境美。

237、  教学设计

238、  导入课文

239、  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

240、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241、  教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调动学生兴趣。

242、  诵读入境

243、  1.小组合作学习(幻灯出示学习要求)

244、  大声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大意。

245、  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46、  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习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

247、  2.班级学习交流

248、  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249、  3.自学效果检查

250、  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幻灯显示检查内容)

251、  朗读效果检查。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特别注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252、  “也”“而”朗读指导、示范:

253、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254、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55、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256、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57、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58、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259、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60、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261、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262、  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朗读录音揣摩体会练习朗读。

263、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

264、  赏景入境

265、  《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

266、  以下由教师引导多角度多方位地赏析文章的写景美。

267、  1.教师用现代汉语抒情地朗读改写后的文中写景句,学生将原文读出来,强化对课文重点写景句的记忆。

268、  2.欣赏美景,进入佳境。

269、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味文字,调动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声、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绘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说明,再现文中美景。 (可按段落为单位分配任务到各小组)

270、  各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图画,并联系课文写景文字对构思加以说明,全体学生对照课文朗读。

271、  布置作业

272、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273、  第二课时

274、  教学内容

275、  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76、  深层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怀美。

277、  教学设计

278、  导入新课

279、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醉翁亭记》以它独特绮丽的风光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艺术画面让我们赏心悦目,这其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

280、  要求学生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

281、  引导学生回顾写景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将写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

282、  板书:

283、  山水乐

284、  四时乐

285、  乐 游宴乐

286、  太守乐

287、  “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的感情脉络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

288、  围绕“乐”字,学生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289、  1.文中写出了谁“乐”?

290、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291、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292、  明确:太守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293、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294、  3.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295、  明确:“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296、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297、  4.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298、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299、  板书:与民同乐

300、  感受作者情怀美

301、  讨论: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

302、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303、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美丽的,为后人所崇拜景仰。现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见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

304、  自由诵读,感受作者情怀

305、  布置作业

306、  背诵全文

307、  [教例简述]

308、  课始,教师定向:这节课的任务是进一步理解课文写法和内容,并背诵全文:方法是师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明写法,在此中穿插背诵训练。

309、  教例实施:

310、  教师:大家能不能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311、  (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312、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313、  大家刚才议论的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

314、  (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315、  (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316、  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

317、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

318、  有不能都含有“醉翁”、“乐”呢?

319、  (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320、  咱们换个说法。能不能从记叙的顺序上突破一下?

321、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

322、  教师:我还从影视拍摄的角度赏析了课文,现在也让你们欣赏一下。

323、  课文的脉络是:

324、  一个大远景镜头———组空镜关——一个长镜关——一个全景镜头

325、  (学生极有兴趣地倾听)

326、  教师:请你各自选出以一种说法,并根据它来协助自己背诵课文,用时6—10分钟。(学生背诵)

327、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每一段落的内部层次。把它们清理出来,指导背诵就更有依据。我先说第一段,你们分组介绍第二、三、四段。

328、  (一、山—水—亭—名—太守)

329、  (二、朝—暮—春—夏—秋—冬)

330、  (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31、  (四、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332、  教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线条再背诵课文,用时8分钟。

333、  教师:下面再布置一个探索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做:结合课后练习一以及我们对课文一、三两段的分析,谈谈文中的照应。

334、  [评析]

335、  这是一节美妙的“线条”课。

336、  课中设计了那么多的兴奋点: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反复地梳理课文的脉络。

337、  众多的兴奋点之中有着一事实上的逻辑联系:从“亭”到“乐”到“醉”到“醉翁之乐”,重点突出而又能让学生理解透彻。

338、  严密的逻辑性中又点缀有趣味性:教师空插进来的“大远景”“特写”、“空镜头”、“长镜头”、“全景镜头”、“蒙太奇”无疑地会使每个孩子全神贯注。

339、  逻辑性再现了教师清晰的思路,趣味性表现了教师的丰富知识,然而这节课中还突现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优良技艺——科学性。丰富的立体的多侧面的分层次的理解训练,在理解训练中完成了背诵任务,都生动地表明了这一点。

340、  教学目标:

341、  通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了解二者的异同;欣赏二者的立意美、结构美和语言美;背诵这两篇课文。

342、  教学重点:

343、  同“教学目标”前一项。

344、  教学时数:

345、  3~4课时

346、  教学过程:

347、  (一)导入。

348、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们把这两篇世人公认的优美散文放在一起来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349、  (二)学生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

350、  (三)简介两篇散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51、  (四)学生试读课文。

352、  (五)正音正字。

353、  (六)欣赏两篇散文的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354、  (七)学生分小组讨论两篇散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异同点。教师巡回指导和启发。

355、  (八)各组代表发言论述本组集体意见或分歧。

356、  (九)教师.总结讨论情况并归纳两篇散文的异同。

357、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358、  不同点:1.结构技巧有别。《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章已经写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郑重感慨议论的",貌似正确,却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359、  2.语言表述有别。《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60、  3.主题深度有别。《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361、  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纷呈的名曲,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

362、  (十)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363、  (十一)检查朗读与背诵。

364、  (十二)完成课文后书面作业。

365、  教学设计:

366、  以“乐”字为切入点,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并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努力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367、  教学目标:

368、  知识与能力:

369、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70、  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371、  过程与方法:

372、  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73、  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37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75、  重点、难点:

376、  重点:

377、  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78、  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379、  难点:

380、  感受简洁精练的文字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

381、  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382、  教学过程:

383、  一、导入新课

384、  二、领略景美

385、  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几幅画面

386、  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

387、  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

388、  引导学生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89、  学生朗读,要求读出作者的感情

390、  三、感受人欢

391、  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四个场面

392、  分析四个场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欢乐之情

393、  引导学生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394、  四、归纳情怀

395、  纳得出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396、  学生朗读,以醉翁之心体醉翁之情

397、  拓展思考,

398、  引导学生懂得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

399、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00、  五、解读“醉翁”

401、  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402、  (1)、“醉翁”醉了吗?

403、  (2)、“醉翁”老了吗?

404、  引导学生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405、  引导学生体悟欧阳修丰富的内心世界

406、  六、布置作业

407、  熟读课文,如有新的体会或感悟与同学交流

408、  积累文言字词

409、  如果让你担任摄影师,拍摄介绍醉翁亭的短片,你准备采取什么顺序、拍摄哪些景物、配上什么样的解说词呢?

410、  《醉翁亭记》学习要点

411、  本文作者写作技巧很高,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景物描写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写景还是记游,都使人感受到山间景色的优美和人们游宴的快乐,还使人感到它蕴含着作者官场失意的抑郁心情,和他愿意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这些内容的理解,是从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章的阅读理解入手的,但不能仅凭简单的表面文章去理解,而要联系作者和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作者角度去设想、去挖掘。

412、  首先默读课文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通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413、  一、字

414、  读准字的音

415、  环滁( )琅玡( )林壑( )辄醉( )

416、  穴暝( )伛偻( )酒冽( )山肴( )

417、  野蔌( )觥筹( )阴翳( )

418、  通假字

419、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420、  二、解词

421、  名之者谁名:命名。

422、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以……为乐。

423、  饮少辄醉辄:总是,就。

424、  太守谓谁谓:是

425、  学习本文

426、  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427、  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玡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怡情山水的太守定的。

428、  第一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429、  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玡山,接着写琅玡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430、  文章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431、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432、  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433、  这样是为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34、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435、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436、  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437、  “太守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438、  本文是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的?

439、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一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440、  《醉翁亭记》复习资料

441、  一、重点字词

442、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443、  滁ch州壑h琅琊lng y潺chn暝mng伛偻yǔ lǚ山肴yo野蔌s

444、  弈y觥gōng阴翳y

445、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46、  (1)环滁皆山也环:环绕。 (2)翼然临于泉上临:靠近。

447、  (3)太守自谓谓:命名。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448、  (5)云归而岩穴暝暝:昏暗。 (6)佳木秀而繁阴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449、  (7)山肴野蔌蔌:菜蔬。 (8)非丝非竹丝:弦乐器。

450、  (9)树林阴翳翳:遮盖。 (10)太守谓谁谓:为,是。

451、  3.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452、  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453、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显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454、  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往来不绝: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455、  前呼后应: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456、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457、  1.原文填空。

458、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459、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60、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61、  (4)本文借醉翁亭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句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62、  (5)描写山间四季的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463、  (6)文中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464、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65、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466、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467、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468、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69、  (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470、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471、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72、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473、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74、  醉了能够同大家——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475、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476、  默写课文中描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的一段文字。

477、  若夫日出而林霏出,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沽,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78、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479、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朝的文学家。

480、  教学目的:

481、  一背诵全文。

482、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483、  教学设想:

484、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485、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486、  拟两课时。

487、  第一课时:

488、  教学重点;

489、  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490、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491、  教学过程;

492、  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493、  二读课文。

494、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495、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496、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497、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498、  滁()壑()琅琊()潺()

499、  酿()僧()辄()霏()

500、  暝()朝()而往伛偻()

501、  洌()蔌()射者中()弈()

502、  觥筹()翳()

503、  △学生试读课文。

504、  要求:放声读书。

505、  △学生互读课文。

506、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07、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508、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509、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510、  三疏通全文大意。

511、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512、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13、  △集体解决疑难

514、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515、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516、  (1)林壑尤美

517、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518、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519、  (4)山间之朝暮也。

520、  (5)山间之四时也。

521、  (6)歌于途

522、  (7)行者

523、  (8)临溪而渔

524、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525、  (10)杂然而前陈者

526、  (11)起坐而喧哗者

527、  (12)已而夕阳在山

528、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529、  [说明]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会增强。

530、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531、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532、  四再读课文。

533、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534、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535、  布置作业:

536、  一熟读全文

537、  二完成课后练习。

538、  第二课时:

539、  教学重点:

540、  一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541、  二背诵全文。

542、  教学步骤:

543、  一读课文。

544、  集体读或个人读。

545、  二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546、  最终明确:乐。

547、  △文中写出了谁“乐”?

548、  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549、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550、  最终明确:

551、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552、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53、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554、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555、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556、  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57、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558、  三背诵课文。

559、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560、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561、  [说明]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琅琅上口,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背下来。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选其中一段,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层,不是本课教学重点,提出将相关内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为方便起见;只要学生容易背下来,一段中怎样“分层”不必较真。

562、  布置作业:

563、  一背诵全文。

564、  二完成课后练习六。

565、  译文

566、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567、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568、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569、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570、  【总体说明】

571、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限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我们以上的认识,便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572、  一、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573、  今天我们要学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574、  明确: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575、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576、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577、  二、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578、  学生朗读后,正音正字。

579、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酿(niang) 僧(seng) 辄(zhe)

580、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伛偻(yu)(lv) 洌(lie) 蔌(su)

581、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筹(gong) 翳(yi)

582、  两人互读,正音正字

583、  三、合作学习,疏通大意。

584、  根据预习,结合注释,小组合作交流,疏通文章大意,教师投影重点词语作为学习参考。

585、  难点提示:

586、  (1)第1自然段。

587、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588、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589、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590、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591、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59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593、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594、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595、  饮少辄醉:辄,就。

596、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597、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598、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599、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600、  (2)第2自然段。

601、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602、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603、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604、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605、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606、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607、  (3)第3自然段。

608、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609、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610、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611、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612、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613、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614、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615、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616、  弈者胜:弈,下棋。

617、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的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618、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619、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620、  (4)第4自然段。

621、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622、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623、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624、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625、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626、  太守谓谁:谓,为,是。

627、  四、听读课文,结合句意,注意体会“也”所表达的不同的语气。

628、  五、再读课文,尝试着读出作者的情感。

629、  学生读,师生评,初步感受作者的“山水之乐”的情感及用贯穿全文的“乐”的主线。

630、  六、作业

631、  总结本文词类活用的现象.(附答案)

632、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633、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634、  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635、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636、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637、  说说下列“而”的不同用法。

638、  泉香而酒洌 (表并列)

639、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640、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641、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642、  翻译重点句子:略

643、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的?

644、  教学目标

645、  知识目标: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背诵全文。

646、  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647、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648、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649、  教学重点: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背诵全文。

650、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651、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65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653、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为主,适当辅以讲授

654、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熟读课文

655、  教学课时:3课时

656、  第一课时(14-1-55)

657、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658、  一、导入新课:

659、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660、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661、  二、读课文:

662、  听读,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663、  正音:

664、  滁( )壑( )琊( )潺( )酿( )辄( )霏( )

665、  暝( )洌( )蔌( )弈( )翳( )觥( )偻( )

666、  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667、  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668、  三、疏通全文大意:

669、  合作学习: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670、  集体解决第1自然段的重点字词:

67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672、  《醉翁亭记》复习资料

673、  一、重点字词

674、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675、  滁ch州壑h琅琊lng y潺chn暝mng伛偻yǔ lǚ山肴yo野蔌s

676、  弈y觥gōng阴翳y

677、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678、  (1)环滁皆山也环:环绕。 (2)翼然临于泉上临:靠近。

679、  (3)太守自谓谓:命名。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680、  (5)云归而岩穴暝暝:昏暗。 (6)佳木秀而繁阴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681、  (7)山肴野蔌蔌:菜蔬。 (8)非丝非竹丝:弦乐器。

682、  (9)树林阴翳翳:遮盖。 (10)太守谓谁谓:为,是。

683、  3.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684、  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685、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显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686、  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往来不绝: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687、  前呼后应: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688、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689、  1.原文填空。

690、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691、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92、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693、  (4)本文借醉翁亭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句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94、  (5)描写山间四季的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95、  (6)文中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696、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97、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698、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699、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700、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701、  (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702、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703、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704、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705、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706、  醉了能够同大家——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707、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708、  默写课文中描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的一段文字。

709、  若夫日出而林霏出,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沽,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710、  《醉翁亭记》练习合集

711、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712、  环滁(   )琅琊(   )辄(  )伛偻(  )(  )

713、  山肴(   )野蔌(   )射者中( )觥筹( )

714、  颓然(   )林壑(   )

715、  二、一词多义

716、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717、  临溪而鱼(         )佳木秀而繁阴(       )

718、  三、解释加点的字词

719、  环滁皆山也( )云归而岩穴瞑( )

720、  晦明变化者( )野芳发而幽香( )

721、  杂然而陈者( )弈者胜( )

722、  日出而林霏开(   )( )

723、  《醉翁亭记》教案

724、  识字熟读课文,理解课文,词,句。

725、  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古文中的判断句。

726、  本节课:(第二课时)

727、  教学目的理解文章语言的优美。 梳理文章结构

728、  理会文章中心理解写景抒情的特点。

729、  理解欧阳修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730、  教学过程:

731、  复习导入:古代汉语中“也”一般用在什么时候(判断句)举例

732、  请同学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33、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734、  授新课

735、  一、简介文章写作背景,作者

736、  作者: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一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做出重大的贡献。宋代很多著名的文学字都是出自于他的门下,“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而且与“柳宗元,韩愈”合称为唐宋八大家。曾和范仲淹在朝廷任副宰相,当时范仲淹实行政治改革被罢官,欧阳修替范仲淹向皇帝谏言,并愤怒的斥责一些其他官员,因此也被贬致滁州任太守。

737、  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贬之后写的一篇散文。

738、  二、互动游戏,熟悉文章结构:

739、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

740、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741、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742、  三、板书(略)

743、  其实本文是一篇千古名篇,为什么呢,究竟有哪里写作方面的优点?

744、  四、写作特点

745、  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写景表达情感

746、  回忆前面所学课文有哪些类似之处

747、  拓开想象回答

748、  情感到底是什么情感?

749、  五、讨论文章主旨

750、  表现以山水的快乐为乐

751、  表现一种被贬之后乐观的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52、  表现了一种官员融入百姓生活中,与民同乐的高崇品德。

753、  本课也就是转绕乐来写,有哪些乐?

754、  六、讨论“乐”

755、  写了哪些人的乐,哪些乐?

756、  鸟乐,滁人乐,太守乐,/山水之乐,

757、  七、教师总结:

758、  面对国运艰难的时候,欧阳修能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并取得成。能写让民乐为已任,忧国忧民,并写出这样的千古名篇。

759、  总结:与民同乐(先天下之乐而乐)

760、  目标:

761、  知识目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762、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763、  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764、  德育目标:理解文中所表现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理想。

765、  教学重点:

766、  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

767、  教学难点:

768、  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769、  2“太守之乐”乐什么?

770、  教学方法:

771、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

772、  学习方法:

773、  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774、  教学过程:

775、  第二课时

776、  一 导语设计

777、  同学们,漫步小石潭,体验了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抑郁忧伤;登岳阳楼,感悟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博大情怀,今天让我们再次登上醉翁亭,一起去品味欧阳修“醉翁之意“的旷达胸襟。

778、  二 认读,感受美

779、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

780、  1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781、  这是一篇( )的文章。

782、  2有不理解的地方么?如果有,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想问地问题提出来?

783、  3文中哪一个字贯穿全文,并揭示全文的主旨?

784、  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与民

785、  同乐。

786、  三 品读,发现美

787、  《醉翁亭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佳作。那么究竟它有那些美点。让我们运用在前面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次品读,发挥合作探究的能力,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领悟,用“《醉翁亭记》之美,美在——”的句式开头说一段话。

788、  学生分小组研读、讨论、回答。最后小结。

789、  美在语言。1语言凝练、含蓄。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3注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也”、“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回环反复,一唱三叹。

790、  美在意境。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791、  四 思考,延伸美

792、  1我们还学过和这篇散文写作背景、内容相类似的文章么?你

793、  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了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794、  学生思考、探究作答。

795、  类似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

796、  共同点:寄情山水,旷达情怀。

797、  人生启示:苦难是人生的最好试金石。

798、  磨难,人生的一种财富。挫折是一把双刃剑。

799、  人生要有所得,必须有所失。的确如此,文天祥

800、  为了丹心报国,甘愿把生命放弃。欧阳修官场失意,却造就了不朽的美文佳作。

801、  五 总结

802、  欧阳修、范仲淹、苏轼、韩愈,他们奉献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价值的杰出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

803、  六 布置作业

804、  1我们可爱的家乡也是风景迷人,请你发现家乡的美,来表达一种美好的心声。(不少于300字)

805、  2真情感悟:以我们拓展延伸的话题为主,写一篇读后感言。

806、  要求:从二个题中任选选一个来作。

807、  七 教学反思

808、  本文是写景美文,根据课标理念,把课文设计为三个层面处理:以课文为范例,感悟意境美,探究语言美,训练学生阅读基本方法;把课文作为靶子,诱导探究研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把课文作为引子,导引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809、  一、教学目标

810、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体察“也”的性情。

811、  (二)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812、  (三)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813、  (四)联系实际,运用现代观念评价作者的胸怀意趣和美好理想。

814、  二、课时安排1课时

815、  三、教学过程

816、  第一课时

817、  (一)活动导引

818、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819、  (2)读顺文:并圈出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

820、  (3)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821、  2钡既胄驴

82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也是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由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古典文学中的美文名篇,感受千年前的古人纵情于秀山秀水中的意趣和情怀。

823、  3作者简介

824、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825、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826、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827、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828、  (二)活动过程

829、  1闭音听读

830、  (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该怎么读?(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

831、  环滁皆山也chú 林壑尤美hè

832、  琅琊lángyá 饮少辄醉zhé

833、  日出而林霏开fēi 云归而岩穴暝míng

834、  伛偻提携yǔlǚ 泉香而酒洌liè

835、  山肴野蔌sù 觥筹交错gōng

836、  颓然乎其间tuí 树林阴翳yì

837、  (2)听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悟内蕴(“太守乐其乐”的情怀意趣)。

838、  范读旨在以教师的美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吟诵涵泳,培养文言语感,体味文言文的韵味。

839、  2崩识林室

840、  (1)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

841、  (2)质疑活动

842、  策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决的,举手质疑。

843、  3碧致劢涣

844、  (1)落实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注意古今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845、  有亭翼然临于泉(从高处往低处看)

846、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847、  野芳发而幽香(开花)

848、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

849、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指)

850、  有亭翼然临于泉(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851、  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

852、  颓然乎其间者(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样子;

853、  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子”。)

854、  而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855、  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

856、  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

857、  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

858、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859、  (辨析策略:这里的“而”都作连词。辨别它们的不同用法,一方面要理清词语或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通过诵读把握语气。语意限定了虚词的用法,虚词恰当地传达了语意。全文“而”作连词用共23处,它贯通全篇,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860、  (2)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体察句子的语气

861、  Ⅰ弊砦讨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62、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是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罢。

863、  Ⅱ辈匝瞻追ⅲ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64、  (一人)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65、  Ⅲ比欢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66、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867、  (3)积累成语

868、  Ⅰ弊砦讨意不在酒

869、  Ⅱ彼落石出

870、  Ⅲ宾〕锝淮

871、  4彼卸辽枰

872、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873、  (2)设疑激趣: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醉翁亭?作者游醉翁亭的目的是什么?

874、  (3)诵读策略:指导同学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习惯。

875、  5碧致刍疃

876、  (1)作者用层递法由远及近点出醉翁亭的位置:

877、  滁州→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878、  其他情况——

879、  建亭者:山之僧智仙

880、  命名者:欧阳修(醉翁)

881、  (2)醉翁游亭的目的:

882、  欣赏山光水色,饮酒只为了助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83、  (三)布置作业

884、  熟读课文,力争成诵。

885、  教学目标

886、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887、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手法。

888、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拥有豁达的胸怀

889、  教学重难点

890、  1.重点:疏通文意,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891、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892、  课时安排:二课时

893、  第二课时

894、  教学过程

895、  一、检查背诵、作业情况。

896、  二、赏析课文

897、  景美(一)美点寻踪

898、  这是一篇令人陶醉的美文,景美,情美。文中有哪些写景的语句?请概括一下这些优美的画面。

899、  山水相映之美——先写山再写泉最后写亭,由远而近,有面到点,逐层展开。

900、  朝暮变化之美——用“出、开、归、暝”这些动词表现山间景象晦明变化。

901、  四季变幻之美——展现各季节怎样的景象?(指名生读出文中的句子)这里有个成语是什么?(水落石出)指名学生造句。

902、  明确:写山水之美是写亭的清幽环境,为解释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定下了写景抒情的基调。写朝暮、四时不同景色,为衬托“乐亦无穷”。表达了寄情山水,热爱祖国河山之情。可见太守心情是快乐的,这是有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903、  情美(二)乐点寻踪

904、  请找出文中含“乐”字的句子,并思考作者写了哪几种乐?

905、  看谁找得快,找得准,找得多。

906、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07、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908、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909、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910、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911、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912、  明确:这里有五种乐

913、  山水之乐——得之心

914、  宴酣之乐——醉也是乐,与民同乐

915、  禽鸟之乐——游人离

916、  游人之乐——生活安定富足

917、  太守之乐——自我陶醉

918、  三、探究活动

919、  “太守之乐”乐什么?太守看到其乐融融的景象,滁州治理得好,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这是太守的政绩。同时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情怀。

920、  这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本文是作者被贬到滁州写的,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所以乐中含悲,但作者未消沉颓唐,这是他的旷达情怀。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不让不良情绪影响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正如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与乐的关系如何?《鸿门宴》中有个类似意思的俗语叫什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921、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用一字概括。(乐)

922、  四、课堂练习:

923、  《鸿门宴》中有个俗语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与这文章中哪一句意思相同?

924、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925、  请以“当我们面对挫折和不幸时---------”开头,作一番即兴演讲。

926、  五、总结全文

927、  这篇游记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928、  六、板书设计

929、  二十一、醉翁亭记

930、  欧阳修

931、  山水相映之美

932、  朝暮变化之美

933、  景美

934、  四季变幻之美

935、  山水之乐

936、  宴酣之乐

937、  情美 禽鸟之乐

938、  游人之乐

939、  太守之乐

940、  【教学目标】

941、  知识与能力

942、  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943、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944、  过程与方法

945、  1.朗读和背诵全文。

946、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947、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948、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49、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950、  【重点难点】

951、  教学重点

952、  1.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953、  2.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954、  教学难点

955、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956、  【课时安排】

957、  2课时

958、  【教学过程】

959、  第一课时

960、  新课导入

961、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欣赏这篇《醉翁亭记》吧!

962、  二、自主预习

963、  1.背景资料

964、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965、  2.知识链接

966、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967、  3.检查预习

968、  (1)订正字音

969、  滁(chú)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僧(sēng) 辄(zhé) 晦明(huì)

970、  霏(fēi) 瞑(míng) 伛偻(yǔ lǚ) 携(xié) 洌(liè) 肴(yáo) 蔌(sù)

971、  觥筹(gōng chóu) 阴翳(yì) 弈(yì) 酿泉(niàng) 翼然(yì) 岩穴(xuè)

972、  朝暮(zhāo mù) 酣(hān) 颓然(tuí)

973、  (2)词语释义

974、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环:环绕。

975、  壑:山谷。

976、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977、  云归:烟云聚拢。

978、  岩穴:山谷。

979、  暝:昏暗。

980、  晦:阴暗。

981、  发:开放。

982、  茂盛,繁茂。这里指草木茂盛。

983、  杂然:交错的样子。

984、  陈:摆开。

985、  (3)一词多义

986、  ①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987、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

988、  ②名 名之者谁(命名)

989、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990、  ③秀 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991、  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992、  ④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993、  每有会意(意旨)

994、  此中有真意(心思)

995、  ⑤高 而年又最高(大)

996、  风霜高洁(高爽)

997、  ⑥宴 太守宴也(宴请)

998、  宴酣之乐(宴会)

999、  ⑦出 水落而石出者(显露)

1000、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

1001、  ⑧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1002、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

1003、  ⑨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于) 颓然乎其间者(在)

1004、  ⑩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

1005、  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1006、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007、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1008、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1009、  (4)词类活用

1010、  ①名之者谁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1011、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1012、  ③山行六七里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1013、  ④杂然而前陈者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1014、  ⑤翼然临于泉上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015、  ⑥自号曰醉翁也 (名词作动词,称呼)

1016、  (5)古今异义(

1017、  ①意 古义:情趣。例:醉翁之意不在酒。

1018、  今义:意思或愿望。

1019、  ②去 古义:离开。例:游人去而禽鸟类也。

1020、  今义:到、往。

1021、  ③射 古义:例:射者中。

1022、  今义:射箭。

1023、  (6)出自本文的成语:

1024、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1025、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1026、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1027、  水落石出:本义为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1028、  山肴野蔌:野味和菜蔬。

1029、  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1030、  三、合作探究

1031、  (一)整体感知

1032、  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1033、  答案示例:全文四个自然段。

1034、  第1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1035、  第2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1036、  第3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1037、  第4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1038、  (二)研读分析

1039、  (1)精读第1段并回答:这段如何划分层次?写法是什么?

1040、  答案示例: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这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1041、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这段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1042、  (2)精读第2段,说说它的内容、层次和写法。

1043、  答案示例:这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及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1044、  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

1045、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

1046、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1047、  第二课时

1048、  一、合作探究

1049、  1.突破重难

1050、  (1)第3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1051、  答案示例: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面。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1052、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1053、  (2)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1054、  答案示例: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1055、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能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1056、  (3)精读最后一段,说说哪句话体现了全文主旨?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1057、  答案示例:主旨句:醉能同其乐。“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1058、  (4)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太守是为什么而醉?

1059、  答案示例:①为景而醉。第1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第2段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1060、  ②为人而醉。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1061、  ③为情而醉。“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是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1062、  (5)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1063、  答案示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这“乐”也不是纯粹的乐,而是乐中含悲。为何?因为作者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所以,他乐中也含悲。

1064、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1065、  2.写法探究

1066、  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067、  答案示例:①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1068、  ② 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2段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1069、  二、课堂小结

1070、  欧阳修在xxxx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最好的艺术实践。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先生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让我们一起在优美的朗读声中与先生道别吧……(配乐朗读)

1071、  三、练习设计

1072、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073、  四、板书设计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