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舞台释放大能量——安徽省军区“强军有我”皖美故事会4位讲述人的故事选登
图①、图②、图③:皖美故事会现场。照片由梁冰清、师润泽提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制图:扈硕
写在前面
以小见大赞颂辉煌成就,由浅入深感悟思想伟力。安徽省军区开展“强军有我”皖美故事会活动,围绕忠诚、精武、砺兵、向战、奋斗、为民、奉献、拥军等主题,集中举办故事会150余场。一场场故事会,一方方舞台,见证了官兵、文职人员、退役老兵们的动人情怀,记取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演训瞬间、细水长流的帮扶接力、润物无声的拥军佳话、引发共鸣的现场影像。现整理摘录4位讲述人的故事,共同感悟他们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足迹。
关键词:精武
紧急迫降,生死时速牵人心
■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人武部副部长 孙欢迎
“报告,无人机航速超过设定值,无法降速”“报告,空速超速,高度超高,无法触发降落程序”……尽管演练已过了一年半,但那次无人机紧急迫降的场景,仍经常浮现在眼前。
那天,我带领民兵无人机侦察分队奔赴指定海域。起初,无人机起飞后,各项参数显示正常。航程过半,无人机向大海深处任务区飞行时,突然遇到大片积雨云。云层内部形成一个“水帘洞”,严重影响机器精密电子元件和传感器的灵敏度。
我的心越揪越紧:无人机是新配发的装备,四周是茫茫大海,着陆点所在的军用机场周围是大大小小的山头和错落分布的居民区,跑道两侧还有军用设施。一旦降落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屋漏偏逢连夜雨。侦察排排长门振宇大声报告:“燃料不足,最多飞行半小时!”“实在不行,只能在海面或海滩降落了。”但我们心里很清楚,这样迫降会导致机器损毁,大家几个月的努力会付之东流。“能完成任务吗?”大家心里直犯嘀咕。“只要有一线希望,咱们就不能放弃!”我给战友打气。
经过紧急商讨,我们决定,操控无人机盘旋至距离机场2公里处,把俯仰角强行调成俯角,让它对准跑道俯冲进入机场,随后快速关闭发动机,再将俯角调正,让其无动力滑翔降落。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报告,空速200,高度70,已触发降落程序。”11时18分,无人机速度已达每小时200公里,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要在直挺挺砸向地面之前紧急刹车,留给我们的反应时间只有短短10秒!
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眼睛死死盯住操作盘:70米、60米,在无人机距跑道还有50米、高度10米时,我果断下令关闭发动机。“无人机机轮触底,滑跑正常!咱们成功了!”
半小时惊心动魄的迫降结束了。回程路上,我让队员们畅所欲言,模拟推演场景、复盘总结经验。看着这群充满活力的民兵骨干,我深感欣慰,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前景广阔,征途如虹!
(段 宁、本报记者 朱怡蘅整理)
关键词:为民
接力帮扶,振兴路越走越宽
■安徽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干事 叶笑松
“我们能为老区人民做点啥”“怎样才能和乡亲们打成一片”……2018年刚接手扶贫工作,坐在办公室的我脑袋里满是问号。
寻访全省16个地市104个县(市、区)132个帮扶村,蹲在田间地头和老乡“拉呱”,向农科专家问策修订帮扶计划,走进帮扶产业基地现场调研……蓝图日臻完善,思路逐渐清晰。
恍然发现,截至2022年,我们的帮扶工作已经接力进行了30个年头。
皖豫两省交界处、人口数目不足2万的边远山村——六安市金寨县铁冲乡,默默见证着前人的努力。记得第一次来到该乡李桥村,一打眼就看到一块“民兵板栗示范基地”纪念碑。岁月磨蚀了碑上的字迹,不远处,千亩板栗林枝繁叶茂。林边休憩的老乡虽然不认得我,但认得我们身上的迷彩服。他们赶忙放下嘴边的旱烟迎过来:“你们来啦!快来家坐坐。村里板栗一年能收260万斤,家里有鲜的哩!”
李桥村东面就是张店村。2021年,《省军区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措施》刚出炉的时候,村民们一见我就问:“脱贫摘帽了,部队还会不会帮我们?”“当然!我们保证对象不换、力度不减、标准不降!”2021年底,我们到这里开展调研工作。兵支书叶胜高兴地介绍,这一年,军分区领导带队,子弟兵脱鞋下田、扛锹上山,先后栽下2万多棵油茶树,帮建油茶基地。同时,军分区投入专项资金帮助引进高科技装备,现已投入农业生产。专家介绍,“油茶树进入挂果期时,行情好的话,每亩能挣3000多元”。
在宣城市泾县奎峰村,宣城军分区给因残致贫的特困家庭盖起两层小楼,不少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父子兵”“兄弟兵”建功军营;在安庆市宿松县罗汉山村,村民们建起红色旅游环线,把红色故事拍成电影……无数情牵百姓的“小我”,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我要把帮扶故事讲给大家听!”“强军有我”皖美故事会开始时,我毫不犹豫报了名。默默记诵着讲述词,帮扶村大爷大娘的笑容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本报记者 朱怡蘅整理)
关键词:拥军
“超级玛丽”,奔跑脚步不停歇
■安徽省和县人武部民兵应急连副指导员 马 丽
2010年,我结束了5年的通信兵生涯,脱下军装回到家乡。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拿出在部队敢打敢拼的劲头,干出一番事业。
我首先瞄准的是园林苗木这一领域。但我没有创业经验,就连最基本的苗木品种都认不全。当过兵的人不能轻易认输!向农户请教苗木知识、了解市场行情……当奔跑成为常态,“超级玛丽”成了我的代号。
10多年时间,公司苗木产业越做越大,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占地万余亩的标准化苗木生产基地,打造了一处以农业和农村为主要载体的新型生态园。后来,公司获评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企业。
创业见成果,我也有了新目标。作为一名老兵,我深知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不易,决心尽我所能为他们提供帮助。得知可以申请挂牌“安徽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基地”,我马不停蹄办手续。面向退役军人提供福利待遇、设立“退役军人示范岗”“军嫂芳草地”……越来越多退役军人在这里就业上岗。
2019年获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后,我更加坚定回报社会的决心。我主动向和县人武部申请加入民兵队伍。2020年7月,和县汛情严峻,我跟随民兵应急连奔赴抢险一线。白天,他们扛沙袋、打木桩,我就打下手;晚上,我和志愿者一起巡堤、排除险情。专业抗洪部队来了,我就抓紧采购慰问物资。看到战士们穿的衣服湿湿的、脱下的鞋子能倒出水,我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当即在志愿者群发起“给子弟兵烘干衣服”的倡议。公司出动5台车、派5名驾驶员和10名工作人员,每天到部队各个驻扎点收集脏湿衣服,清洗烘干后,下午再送回去。就这样,每天来回两趟。
有人不理解,问我,工作这么忙,为什么还老往自己身上揽事儿?可我一点都不觉得累。虽然脱下了军装,骨子里依然是个兵,还是那个永远奔跑的“超级玛丽”。
漫步马鞍山长江东岸,一片冬景中仍有点点青绿。这是我可爱的家乡,一座“绿色转型”的新兴城市。回望前路,苗木青翠、迷彩鲜亮,我愿一直带着绿的生机与希望不停奔跑。
(本报记者 朱怡蘅整理)
关键词:奉献
“抗洪大脚”,遇到险情不含糊
■安徽省东至县人武部民兵教练员 陈寿春
接到作为民兵代表参加安徽省军区“强军有我”皖美故事会的通知,我既意外又兴奋。思来想去,我明白,自己是沾了“抗洪大脚”的光。
2020年盛夏,因持续强降雨,东至县境内长江全线超警戒水位,危及多个乡镇。7月11日中午,刚结束城区救援工作,我们又迎来一场“大考”。香隅镇龙江水厂附近,长江大堤突发管涌。县人武部部长南小勇带领我们应急连90名骨干迅速集结、火速驰援。
到现场一看,一个直径半米多的管涌,正“张着大嘴”、裹着泥沙往外喷。来不及多想,我们立即投入战斗!灌沙石、扛沙袋、堵管涌……由于现场作业面小,大型机械上不去,只能靠铁锹挖、手提、肩扛,我们一口气干到晚上9点多。没想到,老天像是觉得考验不够,一阵狂风刮过,大雨倾盆而降。豆大的雨点打得脸生疼,眼睛都睁不开。
一袋沙石几十斤,扛到肩上,脚就陷进泥窝里。最深的一段,泥水淹过膝盖。来来回回,记不清运了多少趟。泥窝里泡久了,腿开始抽筋,我把脚拔出来,坐到一边搓几下,没那么疼了赶紧下去继续干。10多个小时,我们在江堤内筑起了一条高3米、长70米的围堰。第二天凌晨5点多,大堤渗出的江水逐渐返清,险情得以化解。
坐在大堤上休整时,我才发觉腿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我想脱下鞋子,但双脚和鞋子粘在一起,怎么脱也脱不下来。我把鞋带全部解开猛地一抽,一双皱得像松树皮一样的脚终于重见天日。身旁的部长看见后说:“别动,我给你拍一张。”就这样,你传我我传他,“抗洪大脚”意外“走红”了。
其实,图片上的脚只是抗洪大堤上众多被泡皱大脚中的一双,我也只是众多抢险民兵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之前,我有幸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节目录制,面对镜头,我道出了战友们的心声:咱们民兵就是老百姓身边的兵,要做老百姓心中可爱、可靠、可信的人。
(本报记者 朱怡蘅、特约记者 梁冰清整理)